English

不随时好后 莫跪古人前

——追忆关山月先生的几件小事
2000-08-03 来源:光明日报 钱海源 我有话说

7月3日,关老因患脑溢血去世了。这里略记几件小事,以表对他的悼念之情。

“从此永不画玫瑰花”

1937年“七·七”事变以后,在澳门首次举办《抗战画展》获取成功,鼓舞了关山月决心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指导,从澳门起步,一路上边举办《抗战画展》,边进行写生作画,实现行万里路的愿望。他历经千辛万苦,爬山涉水,徒步由粤经桂、黔而到了四川成都。

1942年,关山月在成都举办画展,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大为称赞。著名艺术大师张大千解囊认购了画展中标价最高的一幅画。此消息顷刻传遍成都,参观画展的人与日俱增,买画的人也争相而至。使关山月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,更加坚定了行万里路的艺术信念。

但是,画展结束后,关山月却欠下了一大笔画债。由于画展上展出的一幅《玫瑰花》的画上,贴了二十几张要求重画的订件的红条子,关山月不得不天天依样画葫芦,临摹自己的那幅作品《玫瑰花》。他觉得这么干下去,不是在追求艺术,而是在为金钱而进行简单的机械劳作,妨碍了他实现行万里路的心愿。于是,他停止继续复制,收拾简单的行装,在夫人李秋璜的陪同下,离开成都,北上经兰州到敦煌去写生作画,临摹古代壁画。从那时起,他就发誓永不画玫瑰花,绝不为追求钱财而出卖自己的灵魂。所以,至今,人们再也未见关老画玫瑰花了。

“我这些画,出多少钱都不卖!”

1982年,关山月先生到日本举办画展,日本一家报社记者问他:“你的画卖不卖?”他回答说:“我青年时代曾靠卖画为生。不过,我卖画是以画养画。如果一味追求享受,拿艺术去换取功名富贵,那就会让铜臭腐蚀了自己的艺术灵魂。”

1944年冬天,关老在重庆举办《西北纪游画展》期间,美国驻重庆大使馆的一位新闻处长,愿出高价将画展中临摹敦煌壁画的近百幅作品全部买去。关老严词拒绝道:“我这些画,出多少钱都不卖!”这样,当年耗费心血,吃尽苦头,在艰苦条件下临摹的那批敦煌壁画,才得以保留至今,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真品。

80年代初,中国画在市场上突然身价十倍。有一次,关老同著名作家秦牧到北京一间画店去浏览,画店经理见后,连忙将他们请进客厅里,并兴高采烈地大谈中国画在国内外艺术市场价格如何吃香和昂贵,名家的作品如何抢手。并引而不发地向关老试探地道:“像您老的画,拿出去一定争购一空。”关老听后笑而不答。在场的秦牧对关老的这种高尚情操非常欣赏,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件事时,很动感情地写道:

“我特别欣赏他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,用一句中国的古语来形容,他真配得上称为‘物物而不物于物’……,他是以一种崇高的风格来对待物质生活的。他简朴自处,决不蝇营狗苟,做物质的奴隶……,他一向不以绘画作为追求浮华生活的手段,而是恬澹自处,精益求精地从事艺术活动。”当然,对于国家收藏他的作品所付报酬他要收下,为了资助社会的公益和文化教育事业,海外商家出重金购藏他的作品,他也是愿意的。如1981年,关老到香港访问,培侨中学要举办修建校舍的义卖画展,校长请求关老提供佳作参加义卖,关老觉得支持教育事业是件好事,便将一幅精品《红梅》拿出来,被一位富商以60万港元购去。关老当即将所得60万港元,捐赠给了培侨中学修建校舍用。1991年,关老将他在美国纽约东方画廊举办《关山月旅美写生画展》卖画所得巨款,交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创办“关山月中国画基金”,留作发展中国画事业用。当1991年江苏和安徽等南方七省市遭受百年未遇水灾时,关老将先后两次义卖两幅作品所得50万元巨款,全部捐赠给灾区人民。近十多年来,关老先后将自己的稿酬捐赠给广州市教育基金会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基金会,以及他童年读书的母校——广东省阳江县奋兴中学和一些小学、幼儿园作教育经费。此外,还在广州美术学院设立“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”。

关山月拒绝当官

1971年7月,由于日本友人著名美术评论家宫川寅雄先生三次来华访问时,都向接待者问到关山月健在否?并直接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见一见老朋友关山月。于是,关老才开始获得自由,被“落实政策”,离开“干校”,回到了广州,并重新获得了工作,担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副主任。在“五·七干校”养牛和种田,荒废了多年不画画的关老,很想重新振作起来,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艺术生命没有枯萎。

1974年11月底,关老被任命为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。并在“局长办公室”给他安排了一张办公桌子。可是,关老装病不去报到,也从未到“局长办公室”去上班,办公桌上积满了灰尘。他采用巧妙的拒绝当官的方法,要么到当时还在“靠边站”的著名老革命和老版画家黄新波家里去聊天,要么独个儿背着背包和画具,到工厂、农村、渔港或山区去写生作画,深入生活。就这么拖了一年多,省革委会知道他去意坚决,只好不了了之。

“不随时好后,莫跪古人前”

进入90年代以后,活跃繁荣的中国美术领域存在如下几种令人忧虑的不良现象:一是在某些人提出的“淡化生活”的口号下,一些画家不从生活之源中去寻找艺术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,而是关起门来,靠用照相机、靠从画册中去“借鉴”和模仿外国人或古人的作品,去搞所谓的“创作”;二是一些画家只看艺术市场行情,只看有钱或有权人的眼色,为讨好港台或外国画商,为满足他们的媚俗和平庸的审美胃口,而大量生产缺乏艺术品位的行画;三是在一些人看来,谈论艺术,要么是外国死人的艺术好,要么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好,唯独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艺术,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年来的艺术不好。对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革命和进步美术采取否定和贬低的态度。

面对美术界出现的上述这些不良现象,几十年来,一直坚持身体力行,坚持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坚持用“作品服务于时代和人民”的最高艺术思想境界,坚持在“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”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的关老,足迹遍及中国神州大地及欧美、日本和东南亚许多国家,他从青年时代到敦煌考察临摹古代壁画开始,就养成了认真研究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传统,从传统中学习和借鉴的良好学风。年过八旬的关老还深入到西沙群岛、福建武夷山、黄河壶口、秦岭、云南和湖南湘西张家界去进行写生作画。关老在对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,坚持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观点,但绝不讨好时风中的媚俗;关老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,坚持“思古人”的原则,但决不跪拜在古人前。1993年,关老书赠给潘鹤的一幅对联“不随时好后,莫跪古人前”,这既是关老和潘鹤一生在艺术上坚持的艺术志向和操守,也可以说是关老对90年代的中国美术界提出的一点希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